摘要:杨丹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本地苹果、核桃、辣椒,便宜卖了。”“短袖进价都80,你再加点钱。”“老板,两碗面条,微信转你。”9月20日,夜幕降临,记者在甘孜州巴塘县中山广场看到,人流如织,摊贩顾客络绎不绝,地摊经济活了起来。2020年7月,巴塘县跟随国家政策全面推进复工复产“稳就业、保民生”,为“地摊”经济“松绑”。以业态类别为区域划分标准,综合交易频次、交易额度、人口流量等市场要素,把百货、服装、
杨丹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本地苹果、核桃、辣椒,便宜卖了。”“短袖进价都80,你再加点钱。”“老板,两碗面条,微信转你。”9月20日,夜幕降临,记者在甘孜州巴塘县中山广场看到,人流如织,摊贩顾客络绎不绝,地摊经济活了起来。
2020年7月,巴塘县跟随国家政策全面推进复工复产“稳就业、保民生”,为“地摊”经济“松绑”。以业态类别为区域划分标准,综合交易频次、交易额度、人口流量等市场要素,把百货、服装、瓜果类、松茸等交易商品划设合理位置。截止目前,该县步行街规设摊位30个,菌类市场规设摊位152家,解决就业岗位270余个。“现在每天收益平均在200元左右。”炸串摊老板李建华说到。“地摊”入门门槛低,启动资金小,经营成本低,船小好调头。既可吸纳就业,又可以解决个人和家庭生计问题,“地摊”经济俘获人心,为城市生活增添了平易近人的美丽。但平易近人也并不是意味着可以“放任发展”。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因地制宜做好选址、规划和时间安排,精细规范治理,释放地摊经济最大活力。”巴塘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人介绍到,目前,巴塘县采取“主管部门服务引入、创业青年主动吸收”措施,以群体“传帮带”形式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地摊经济热潮”。开展地摊经济主体信息采集,建立“一店一档案”管理制度,按照“划定片区、指定人员、规定职责”要求,采取网格化管理和流动执法方式,对临时占道经营、商家(个体户)实行“优化+取消+增补”动态管理,积极引导地摊经营者知法懂法守法。图片由巴塘县委宣传部提供举报/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