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真正的好东西,其实就在你身边。
“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和造型设计师伊藤正子写了本书《好物 100》,记录了 100 样可以陪伴他们终身的好东西。
清单编辑部推出同名专栏,连载 100 个物品和我们的故事。
它们或许并不昂贵,也不稀有,但无一例外,都曾照亮过我们的生活。
半年多前,我买了 iPad Air 和 Apple Pencil,并发自内心地认为这是自己最英明、最理智的一次购物决策。在下单前,我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详细地列举了 iPad 的应用场景,并在收货后立刻将这一页笔记誊写在了 iPad 上,以提醒自己在购物这件事上有多么的值得被赞美:▲点击可查看大图读杂志、看新闻、学英语、记选题、写思路,看着这一页计划我甚至觉得,有了 iPad 我不仅可以体验“无纸化办公”,还极有可能从此走上“篇篇 10W+”的人生巅峰。看一眼信用卡账单才 4000 多块,值,真值!一周之后——我将 iPad 从我的桌面移除,并翻出了被自己扔掉的 18 块钱的笔记本和 5 块钱的圆珠笔,过上了和之前一样的日子,再没有用 iPad 写一个字。纸和笔,看来我还是离不开你们啊!/ / /我是一名“半路出家”的编辑,大学毕业两年后,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及想做什么。从原单位离职来到北京,重启职业生涯的我刚开始工作得非常痛苦,一度因为写不出质量及格的文章差点被辞退。后来,靠着一点点地学习、了解,我才终于入了写作的门。在摸索的过程中,我做的最有用的一件事,是永远在工作台上放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动手之前先动脑,动脑之后再记录,等思路逐渐清晰,才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字符。这个厘清思路的方法,来自《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在我还是个新手的时候,我曾经看到一位同事,在写作之前,拿出 8 张空白的打印纸摆在桌上。然后他把自己预先设计的故事元素一个一个列出来,给每个元素分配不同的空间,并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这种形象化的方法,能帮他确定采访和写作的大致方向。”我一直用这样的方法工作,每次写稿前,先将自己查到的资料、想到的思路,用没有任何逻辑的涂鸦列到本子上,然后在看似混乱的思路里,找到自己的思维线条,再组织出自己觉得最舒适的方向,并形成一篇初稿。 ▲ 写“5G 使用体验”时,用纸笔记录下的思路“日复一日”这个词是有魔力的。这么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慢慢可以写出像样的文字,又慢慢地成为了一个还算合格的编辑。在这个过程中,纸和笔一直是我最重要的工具,它们记录了我的灵感、思路、逻辑,也记录了我的苦恼和挣扎。直到某天我写出了一篇自己甚为满意的文章后,回过头翻阅笔记才发现,纸和笔,还在不经意间,记录下了我的进步和成长。作为一个科技数码爱好者,我本以为将用纸笔转移至 iPad 后自己的效率会更高,但没想到现实却远没想象中美好。每次用 iPad 写字前,我都需要点亮并打开屏幕,多出来这一个步骤,会让我延续着的思路被打断。我将 iPad 改成永久亮屏,但不写字的时候亮着的屏幕又觉得有些碍眼,不小心碰到还容易误触。来回几次,我就认清了现实:对我来说,思路是一个没有定量的东西,它可能一两个小时都没有,也可能在下一秒突然出现。如果要捕捉和记录它们,我需要的是一个既能随时待命、又能随手放置的工具。用科技界常用的一句话来说,就是“It‘s Always There”。和科技产品相比,纸笔随时随地可以用,拿起笔就能写,不用解锁也不用充电,书写时笔尖和纸张之间沙沙的摩擦声,甚至能让自己写字的心情变得好那么一些。便宜的、朴素的、没有存在感的、随时待命的纸和笔,在很多时候要比蕴含了无数科技含量的平板电脑要靠谱得多。在折腾了一圈后,我最终还是用回了纸笔。和以前一样,它们依然普通地躺在桌子一角,没什么科技含量也没太多的功能,用的时候就铺在桌面上,不用的时候随手一放,不用贴膜也不用戴壳。它们不会轻易被损坏,却能靠谱地记录下我所有的想法,帮助我写下一篇又一篇稿子,包括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里所有的文字。我个人特别喜欢“好物 100”这个栏目,但有时候难免困惑,自己身边好像没什么“好物”可写了。但纸和笔告诉了我这个道理:有些真正的好东西,其实就在你的身边,只是它没有痕迹地融入到了你的生活里。就像鞋子一样,只有磨脚了你才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一直都在,并陪你走了很久很久。· The End ·撰文 星河设计 Judy-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文章喜欢这个栏目,就点下 ▼ 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