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小懒21天生活笔记 文章字数/1864字 阅读时长/5分钟 我有一次回答过类似的问题,然后就时不时给我推荐类似话题。对于这种话题,我曾经会注意,现在我已经经历过了一些事,我已经觉得他就不是一个问题,而且这还是个病句。 — 先从我昨晚做的事开始聊起吧: 昨晚整理了一下最近看过的书籍,最后简单将其分为3部分: 几乎全读 只看过部分 没读完、不
作者:小懒21天生活笔记
文章字数/1864字
阅读时长/5分钟
我有一次回答过类似的问题,然后就时不时给我推荐类似话题。
对于这种话题,我曾经会注意,现在我已经经历过了一些事,我已经觉得他就不是一个问题,而且这还是个病句。—
先从我昨晚做的事开始聊起吧:
昨晚整理了一下最近看过的书籍,最后简单将其分为3部分:
几乎全读
只看过部分
没读完、不喜欢读
广告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这样分类,跟这本书好不好看没关系,也跟这本书对我有没有很大帮助也没关系。
打个栗子,《思维力》这本书,我标记的是「」,我差不多全读。
但是我看完,觉得还不如我看别人的一篇系统思维的文章有用,更深度。
再比如《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被狂飙又再次带火的一本书,我标记的是「」。
这本书挺好的,我只是个人不喜欢读关于企业管理战略的书而已。
—
我年初的阅读记录表是这样的:
但我觉得这样制表挺烦的,我每次制作都觉得是在浪费我时间。
其实我平时的记录方式,更加简单粗暴,
长这样:
-书名:用表情包提示标记。
-想看理由:自己写上当时想看的理由,或是附上当时打动我想看的内容。
-来源:偶尔会附上从哪里看到书籍推荐渠道。比如直接放某篇文章的链接。
广告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我开始整理的理由是,想知道我的输入情况如何?
因为最近发现:我看了很多书,很多碎片化信息,但输出却并不多,或者是每次想写文章的时候,还会觉得无内容可写?
后面思考到,是我的输入和输出性价比不高。
我经常会看到一些账号,会列出自己的一个月的阅读量、观影量,还有一些教你阅读的账号,也是鼓吹多读书。
给你一种错觉:
你要去多看书多看影视剧。
我一开始也会经常被这样的内容吸引,不自觉的让自己往多看书多观影视剧这方面去做,其实不对。
真正应该做的是,将输入和输出一起综合看。
打个栗子,我早期的内容都是介绍神器,这些内容素材就是我丢灰了几年的碎片化内容。
我将其整理成文,输出成果是几篇文章,为我带来了一批初始粉丝。
总的来说,就是我帮堆积的神器内容,找到一种方式,发挥出了它的价值作用。
—
我最近在尝试的是以周为单位,记录我的输入和输出情况,看看两者的收支平衡。着重看看周输出是多少。
周输入可少可多,这没关系,输入要以输出来权衡。
我的逻辑哈:
要是周输入>周输出,这说明这输入的知识性价比不高,知识很容易堆灰。
要是周输入利用率使用得很好。
ps:以周为单位,也是为了避免时间久了,容易丢灰。
我发现我有个爱好,老喜欢整理我平时收藏的内容。因为我有一种把堆积的东西,清扫干净的强迫症。比如把悬浮的微信文章,还有我以前收藏的文章,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整理、删除。
后面发现,我就整理个寂寞,问题出现在哪?
有效成长,应该是更多的“输出”!
我给自己定下的尝试解决方法:
每一次整理,都至少要整理可输出的内容。
这样就不会每次整理都是在浪费时间,只整理,无输出。
所以,我最近才想进行上面,按照一周,记录输入和输出情况。
普通人并不一定能让他们的输入知识,在生活中工作中有机会用到。
写作是承载输出最容易的方式
,毕竟如果输出方式是要在生活中进行认知改变还是行为改变,那都是潜移默化,需要一段过程,那种方式还是挺难的。
—
所以回到我开头的阅读记录文档,我那样分,只是为了让我区分我的阅读状态就好,不需要再花费精力过度记录。
还有一种情况,某些人认真做读书笔记,再怎么认真,也是停留在“输入”那栏,你的“输出”那栏是空的。综合看一下收支情况,这不是亏了嘛
我应该去关注输出与输入的性价比,由输出去调整我的输入量。
—
所以,再回头看开头的那张截图,“读的书很快会忘掉,那么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答案就是,你听过的道理和你看过的书,就只放在“输入”那栏,你的“输出”是空的!
我说它是个病句,是因为他把“读书不被忘掉”等同于“读书的意义”,潜台词是觉得读书就是要记住内容,才能发挥读书的意义。
读书不是让你记住的,是让你拿来用的。
而且他对读书的认知主体错误。他潜意识是觉得读书和他是对等关系,他有所付出,读书就要给他对等的回报。
其实,主体就只有你一个人,读书只是你的辅助工具,工具在你手,最后是什么作用,关键在于你如何去使用他。
这就好比,同样的食材,不管是普通还是高级,在大厨手里,都能做出高级味。这中间差别在哪?在大厨厨艺,不在食材。
这也像那种,手里拿到武功秘籍,在哭嚎为什么我没有成为武林高手,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