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和一位颇为雅致的女性朋友谈到身边物品,被推荐了松浦弥太郎与伊藤正子所著的《好物100》。初读时笔者是带有防备心态的——毕竟当下宣扬物质、鼓励消费的文章数不胜数,这样一本精致的册子怕不是小资购物指南…
最近和一位颇为雅致的女性朋友谈到身边物品,被推荐了松浦弥太郎与伊藤正子所著的《好物100》。初读时笔者是带有防备心态的——毕竟当下宣扬物质、鼓励消费的文章数不胜数,这样一本精致的册子怕不是小资购物指南?但读后感到,其所传达的消费理念(或者说生活哲学)与当下的消费主义实际是背道而驰的,或者说,虽然当代媒体将消费与生活品质画等号,但实现品质生活的“消费”与消费主义的“消费”本质是截然不同的。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消费主义永远无法企及的品质生活。
注:笔者承认消费主义的部分积极作用,仅浅显讨论其与本书所呈现价值观的差异。一介书生,才疏学浅,如有纰漏请不吝赐教。
1 与所爱之物一起变老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希望与自己的“好物”一起变老。例如对衣物的态度:
“一般来说,要想让衣物契合自己的身体,至少要穿用两年。到第三年时,在某一天,你会突然觉得这件衣服好像吸附在身体上一样如此契合......质量上乘的衣服穿久了之后,自然而然生出一种盎然古意。”再者如沙发:
“勾画出缓和曲线的实木部分是樱桃木。‘用久了会变成焦糖色’,这句话让我决定拥有它。遇见一张想和它一起慢慢变老的沙发不胜欢喜。”读到这样的文字,有一种诧异而又熟悉的感觉:“经久耐用”似乎已经很久没有成为大众商品的卖点了,而我们却或多或少地触碰过这样的产品——很多是父辈、祖辈时代的产品。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爱物与爱人(至少是理想的爱)或许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在流行的消费文化中,“老”无论是对物还是对人都带有“旧、过时、淘汰”的贬义,是消费主义为我们植入的思想钢印,也是快速消费品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这时便不得不提一下有计划废止制度,即通过功能性、款式性、质量性因素,有计划地迫使商品在短期内显得过时或损坏,促使消费者不断更新,购买新的产品。按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其起源可以追溯至灯泡厂商对电灯泡报废期限的统一协定,后来在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当下的一个例子就是各大手机厂商频繁的机型更新。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bilibili可观看在此提出消费主义不能实现品质生活的原因之一:消费主义不会倡导长久使用的价值观,也不会提供具有耐久质量的产品。(奢侈品请绕路)
2 爱物但不奢求
书中所介绍的“好物”其实大多价值不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感到“有钱真好”。但是,作者关于“好物”的价格有明确价值观念:
作者松浦(左)与伊藤(右)松浦:那么,当你终于遇到心仪之物,无论多贵都会买吗?
伊藤:当然没到要不惜贷款买下来的程度,但是在感觉多少有些吃力的情况下,还是会咬咬牙买下来。
松浦:......选购一些有品位的好东西,让它们伴着自己的成长岁月,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投资。
伊藤:而且,如果购得质优良品,就免去了几次三番重复购买,有些东西甚至可以用上一辈子,这何尝不是一种节约呢?......另外,作者还提到一个有趣概念,叫做“品第”:
“......混杂在一起也能达到和谐的效果,关键就是将它们统一在一个品第。品第即等级层次。在衣食住的搭配当中,我的体会是,门当户对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而消费主义所宣扬的是超前消费,鼓励消费者通过贷款等预支手段购买收入水平之外的商品。显而易见的是,这样购买的商品很大程度是不符合消费者自身所处社会层次的,也就是消费主义不能实现品质生活的原因之二:超前消费所购商品难以达到“品第”的和谐统一。
在此讽刺一下某不太恰当的广告,设计师心理学玩的不错哦:
3 “好物”是一种生活态度
虽然《好物100》是一本介绍物的书,但作者谈到了很多生活哲学的内容,对“好物”的追求最终落实到了一种人本的生活态度。如:
“我爱熨烫。搭好熨衣板,备好干净的垫布,熨斗里装上蒸汽用水,敞开窗户让自然风穿越房间。在和煦的阳光下,窗帘随风飘舞......穿过的裤子要烫平膝部和腰部的褶皱,外套就挂在衣架上,让蒸汽慢慢扫过袖子和背部,还有手帕......与此同时,我的内心仿佛也被妥帖熨平,这种感觉是如此温馨地支撑着自己的每一天。”“比起脸蛋和身材,这(修饰得体、身姿挺拔)才是能真正体现女性美的关键。2018年以一百零一岁仙逝的翻译家、作家石井桃子女士曾说过:‘从事与小孩子相关的工作,首先要穿色彩明亮的衣服。’”松浦:我总是希望把自己的生活空间整理得很舒服,只摆放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装饰,我非常看中这一点。可以看到作者追求的并不是拥有某些物件,而是在寻求精神的满足,是一个体悟的过程,对物的喜爱最终回归到了对自身、生活的爱。而这也是盲目消费无法企及品质生活的原因之三:消费主义的目的是消费而非人本身,无法促进人的发展。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讨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