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2016年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有许多身份,但“钱锺书夫人”是最为浪漫且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她文笔不凡,行文淡雅。长篇小说《洗澡》被施蛰存誉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她生而安静,自带书香,高贵温婉。90年代末,爱女钱瑗与丈夫钱锺书先后去世。相守相助,相聚相散,此后,杨绛孤身一人,思念着“他们俩”。92岁时,先生提笔,回忆三口之家的风雨岁月,抒写“万里长梦”。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满纸岁月的痕迹,笔触悲凉。在文末她写道:“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一路风尘雨雪,一河漫长的岁月。那个晚年漂泊,一直寻觅归途的孤独先生,今天“回家了”。如若无差,这正是她早逝女儿诞生的时节。
杨绛与钱锺书:文坛伉俪 才子佳人
钱锺书曾评价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1932年3月的清华园,杨绛和钱锺书相识相爱。那时的杨绛在群芳之中,才貌突出,深受男生欢迎。杨绛曾回忆与钱锺书初识的情景:“他身着青布大褂,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见面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我则紧张的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于是便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以至于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1935年,他们举办了婚礼。婚后两年,在英国牛津,杨绛怀了孩子。锺书谆谆嘱咐她:“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多年前,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我把它念给锺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半世的颠沛流离,二人始终相依相守。1945年,杨绛在日军传唤她时,镇定地藏好钱锺书《谈艺录》手稿,保证日后该书的顺利出版。历经风雨,杨绛始终站在钱锺书的身旁,默默守护。

1927年在苏州老宅内照了一张全家福,后排左二是杨绛
杨家购得位于庙堂巷的范宅,经过一番整修,起名“安徐堂”。一家人终于安定了下来。钱钟书曾在信中回忆过这座园林式的宅子:“苦爱君家好苍坊,无多岁月已沧桑。绿槐恰在朱栏外,想发浓荫覆旧房。”与许多旧式家庭不同的是,杨绛的父母亲是平等相待、尊重爱护的关系,这在夫权为主的旧社会是很难得的。父亲对杨绛也是疼爱有加,杨绛说父亲是“凝重有威”,她尤其喜欢饭后替父亲去果皮,还喜欢在父亲读书的时候伴读。父女俩亦师亦友,感情深厚。《听杨绛谈往事》中记载,杨先生曾说:“在庙堂巷,父母姊妹兄弟在一起,生活非常悠闲、清净、丰富、温馨。庙堂巷的岁月,是我一生最回味无穷的日子。”早在杨绛搬到苏州之前,父亲就已经拜托她的三姑母杨荫榆为她选学校。三姑母是有名的教育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校长,她最初选择了自己的母校——景海女中,但一次被邀请去振华演讲后,她深深为振华的育人氛围所打动。她说,振华比景海好,于是杨绛和她的三姐便考入了振华女校。
杨绛在振华时,校长是明代大学士王鏊的后代、留美博士王季玉先生。那时的校舍,是十全街的王家老宅,周围加盖了一片简陋的建筑。虽然条件简陋,但振华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王季玉先生想方设法聘请名师来讲学,教科书采用外国中学教科书的最新版本。平时,校长老师与学生们相处时间很多,共同进餐,经常交流,所以比一般的师生关系亲密许多。而且振华提倡劳动,讲究自我治理,所以杨绛也在这里培养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2005年12月,苏州第十中学(原振华)的柳校长一行人专门前往北京拜访杨绛。百岁老人杨绛为母校写下“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她说,季玉校长每天朝会向同学训话,开头第一句就是:“昵(苏州方言,我们)振华要实事求是。”杨绛先生书写的“实事求是”就坐落在现在十中的校园里,落款则是“杨绛敬録”。十中校园内的己巳亭,这是当年毕业时杨绛全班送给学校的礼物。
1933年的寒假,钱钟书来到苏州,拜见未来的岳父大人。单独谈话后,杨绛有些忐忑,问询父亲对钱钟书的印象,父亲说:“人是高明的。”钱钟书得知后,心中有了底气。这年暑假,他毕业了,便跟随父母亲从无锡来苏州提亲。不久,这两个相爱的人就订婚了。

———《走到人生边上》


资料来源于网络
编辑/审核:尹方红、李高峰
监制/审核:金华
官方微信:bmd_1984
投稿邮箱:nunxctz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