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反切注韵法——解开《御赐小仵作》里沉默的真相腾讯热播剧《御赐小仵作》口碑一路走高,第21集更被称为“…
腾讯热播剧《御赐小仵作》口碑一路走高,第21集更被称为“封神之作”,到底有多神呢?遑论其他,当萧瑾瑜说出“反切注韵法”的时候,弹幕上的各位瞬间膝盖一软,纷纷跪了。

剧中,驸马萧恒留下了一封密文装在盒子里,盒子上刻有两首诗,而密文中三个符号为一组,共一百多组,可这些符号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编剧也没有高估观众的理解能力,于是,借剧中萧瑾瑜之口做了简单解释:
依萧瑾瑜所说,两首诗就是解开密文的母本,第一首诗“共二十三个字,字字声部皆不同”,第二首诗“共三十六个字,字字韵部皆不同”,而这一组三个符号分别代表了一个声部诗里的字,一个韵部诗里的字和声调,然后用反切注韵法,将声部字和韵部字加上声调拼出来,就是一个字。
解释的很清楚,但99.99%的观众依然表示,“没懂。”

前面螺蛳君介绍了这部剧里很多正经历史文化知识,只是没想到,这剧如此认真,连“反切注韵法”这样的冷门知识都祭出来了。
那螺蛳君的第二弹,就来说说“反切注韵法”。
何为反切
反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基本规则就是用两个汉字相拼来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比如“小仵作”的“作”,在《唐韵》(唐朝人写的反切法注音书)里是“則洛切”,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参考,取“則(zé)”的声母,取“洛(luò)”的韵母和声调,就读zuò。
当然,这只是根据“则”和“洛”现在的读音来判断的,在中古时期,这些字的读音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不得而知。
而“御赐小仵作”的“御”,在《唐韵》里是“牛(niú)據(jù)切”,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这是来自北方的螺蛳君发不出的音。
反切注音法始于东汉,唐朝时期,王仁昫和孙愐对其进行增修,不过这个时候的反切注音法还有很多问题,真正比较成体系的改良是唐末,到宋代后,反切注音法逐渐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
剧中的年代是唐中晚期,萧家父子是知道这个反切注音法的,而同朝为官的景少卿对此却不熟悉。事实上这种情况确实可能存在,因为当时这类学科性较强,游离于儒家经典之外的知识,即便是读书人,真正了解的也不多。
说到这里,忍不住再夸夸博学又聪明的安郡王萧瑾瑜,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吗?

不过,到了明朝之后,这个反切注音法的用途就大大扩展了,明朝名将戚继光就根据反切注音法发明了一套军事密码,反切码。
反切码
戚继光创立的的这套密码体系,反切码,其“密码本”是两首诗:
诗一
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
诗二
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
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
这两首诗是反切码的最高机密,取第一首诗中的20个字的声母,依次分别编号1-20;取第一首诗36字韵母,顺序编号1-36;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上号码1-8,形成完整的“反切码”体系。

其使用方法和《御赐小仵作》中的密文差不多,假如要传递“急需粮草”这四个字,就要分别确定这四个字的声部,韵部和声调。
不过因为当时字音有8种声调,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有4个,另外古今的声部和韵部也有很多不同,比如“莺”“语”二字的声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是一样的,但在戚继光的这套反切码中就是不同的,而且戚继光以何地方言为基础取的声部韵部我们也不确定。
为便于理解,我们就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标准来举例子。
急:声部为j,对应声部诗数字19;韵部为i,对应韵部诗数字27;声调为第二声,对应数字2,那么这个字的密码即为19-27-2;
需:声部为x,对应声部诗数字15;韵部为u,对应韵部诗数字11;声调为第一声,对应数字1,那么这个字的密码即为15-11-1;
粮:声部为l,对应声部诗数字1;韵部为iang,对应韵部诗数字3;声调为第二声,对应数字2,那么这个字的密码即为1-3-2;
草:声部为c,对应声部诗数字14;韵部为ao,对应韵部诗数字18;声调为第三声,对应数字3,那么这个字的密码即为14-18-3。(特别注意下草的声部数字应该有误。因为古无舌上音,也就是现代汉语中的zh,ch,sh这几个音是没有的,上图我们是按照现代汉语声部标的,戚继光时期,“争,时,出,掌,知”这几个音到底时舌上音还是舌头音,螺蛳君无法确定。而且“草”和“出”二字的声母有清音浊音的区别,也是不同的,我们这里只是按照现代汉语语音相似程度来选择的。)
综上,“急需粮草”这个信息密码就是:
19-27-2 15-11-1 1-3-2 14-18-3
看到这串三个一组的数字,是不是眼熟起来了?没错,剧中那封密文就是三个一组的符号组成的,可是,剧中这些符号是什么呢?为什么不是数字?

害,这剧编剧是开了上帝视角了,跨服操作,打破时空,密码母本借鉴反切码,密码的符号看起来是用了苏州码子。
从剧中短暂的镜头看,密文符号的样子和苏州码子极为相似,这是一种表示数目的符号,也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苏州码子是一种进位制记数系统,以位置表示大小。 一般来说,其记数符号写成两行,首行记数值,第二行记量级和计量单位。
符号和对应数字如下:
0 〇
1 〡
2 〢
3 〣
4 〤
5 〥
6 〦
7 〧
8 〨
9 〩
苏州码子有横排和竖排两种,剧中密文是竖排,不过,剧中密文的苏州码子并不涉及计数功能,应该只是简单地排列表示其代表的数字,比如“〦〤〣”应该就是数字6-4-3。
结合戚继光的反切码和苏州码子,再来看看剧中如何通过两首诗的母本解开密文。
《御赐小仵作》密码
剧中萧恒在盒子上留下了两首诗,和戚继光反切码中充当“密码本”的那两首诗一样,诗一是声部诗,诗二是韵部诗。
诗一 声部诗
桃花口,静水旁,幼子垂丝微澜皱,媚娘采荇清波荡,染浮光。
诗二 韵部诗
春花渐谢,夏叶宽,月沉横桥,珥光穷。
渭水怀秋,无尽愁怨,泊云来,灞陵伤别,多少相思烟雨中。
第一步,按照戚继光的方法,将这两首诗标上数字和声部韵部。
诗一 声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thkjshpyzchswlzhmncxqbdrfg桃花口静水旁幼子垂丝微澜皱媚娘采荇清波荡染浮光诗二 韵部诗
1234567891011121314unuaianieiaeuanueenengiaoeruangiong春花渐谢夏叶宽月沉横桥珥光穷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eiuiuaiiuuinouuanounaiaingangieuoaoiangianuong渭水怀秋无尽愁怨泊云来灞陵伤别多少相思烟雨中第二步,就是根据苏州码子确定的数字,将声部诗和韵部诗里的声韵母确定下来,比如“〤〥〢”,即数字4-5-2,还是和前面说过的一样,唐朝的声部韵部及声调都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相去甚远,我们仍然以现代汉语来判断,即声部诗第4个字的声部j,韵部诗第5个字的韵部为ia,加上声调第二声,这个字是jiá。
当然,剧中这个密文是否就是以反切码和苏州码子为参考,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使用了反切注韵法是肯定的,那么基本的操作大概就是这样的了。
语言是某种文化背景下,一个社会中约定俗成的存在,必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尤其是语音系统,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更加明显。1918年北洋政府颁布国语注音字母方案之后,反切注音法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当代的我们或许永远都无法解开淹没在历史浪潮中的那些密码了,但是,它们的存在就是一种记录,记录着那个时代沉默的真相,也记录了我们先人的智慧,记录着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记录本身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