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间好物不坚牢,唯有大美得永生。
世间好物不坚牢:读杨绛先生
文/杜骏飞
前两天,在忌日里重读杨绛先生。今天,在端午节两个会议的间隙,终于要写下遥寄先生的心得。
杨先生在《我们仨》里的一句话,概括了千古人世间的浮沉:“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90年代末,爱女钱瑗与丈夫钱锺书先后离世,杨先生一盏孤灯,难抑思念。2003年,《我们仨》问世,从容的笔触中有着阅尽一百年沧桑的大悲凉。文末,杨先生写道:“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这句诗化自白居易的《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诗句是说,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大都是不稳定坚固的,如同云彩飘散,琉璃易碎。这大约是杨先生对人间美好经历最深刻的眷恋和悲悯了。然而,望着先生的背影,转念想想,一路风尘,抑或一天霜雪,毕竟都属于她所寄托的岁月;纵然一切美好的记忆不能恒常,一切美好的存在不能持久,但总还是镌刻下了她深情
的人生。
当我们的杨绛先生晚年在精神世界漂泊,一天一天又一天地寻觅归途,然后终于有一天“回家了”的时候,她一定知道,虽然一切曾经坚固的东西会烟消云散,但她美好的一生终将归于不朽。
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里说:“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灵魂既然不死,就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呢。”
人,终其一生,都在用苦苦挣扎和艰辛的工作,来证明自身绝非卑微的价值,也用情、爱和依恋来销化无助的孤独。世界的熔炉,亦自会锻炼出不同的品质,而不同品质里孕育的不同灵魂,就是每一个独一无二的“我”了。
灵魂会死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有灵魂,它一定会如杨绛先生所说,会和灵魂自称的“我”还在一处。在那个灵魂来去的世界里,先生会见到家人,他们三人曾经在世上失散,曾经这么轻易地失散过,但终究会重逢,终究会在那一处,又在那一回眸间,相互见到“我们仨”的团圆,然后,彼此欣悦而淡然地说道:原来你们还在这里
。
杨绛先生生前写道:“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重读先生的话,会恍然间被她精神深处的光所照亮。庄子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常人会认为庄子是认为生和死、长寿和短命,没有绝对的界限;但读杨绛的这一瞬间,我们却能看见什么是真正的生死超越,“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原来,只有超越了自身使命的人,才会微笑着驾驭死生,只有渡劫了百转人生的灵魂,才会以为死去才是回家。一年前,杨绛先生离世。“质本洁来还洁去”,痛苦或欢愉,都是留在人间的。“回家”之时,人只是纯粹的人,但灵魂早已不是普通的灵魂。
杨先生,您此刻还好吗?世间好物不坚牢,唯有大美得永生。背景资料:杨绛先生的一生
杨绛先生去世时105岁,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百年。她出生的时候,还是清宣统三年,清王朝的尾声。1岁时,是中华民国元年。38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5岁时,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先生漫长的人生中,有许多事情值得追忆。今天,借着杜老师读杨绛先生,我们来回顾一下先生的一生。
1917年,杨绛出生在北京,原名杨季康,她出生时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他的父亲也投身革命事业,并在北京任京师高等审判厅厅长等职。后来因为许世英事件全家离京去无锡,住的正是钱钟书家租居的房子。杨绛上中学时正值北伐战争,学生运动很多,但杨绛基本不去游行,专心读书。有次学校举办讲座请来了章太炎先生,杨绛负责记录,她说她不敢看老先生,最后只得交了白卷。
1928年,杨绛考取东吴大学,东吴大学图书馆藏书相当可观,杨绛养成了嗜书如命的习惯,尤其喜欢外国小说。后来她报考清华研究院攻读文学,并结识了朱自清先生,她写的文章经常被朱自清推荐给《大公报》。
正是在清华校园,杨绛认识了当时已是清华大才子的钱锺书,两人经过相识、相恋,订婚,于1935年正式结婚。同年,杨绛与钱钟书前往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并于1937年在英国生下了他们的女儿,钱瑗。
二战爆发时,日军侵华,杨绛的父亲、姑母被日军射杀。杨绛回国,开始步入剧坛,创作了《弄真成假》、《风絮》等剧本,杨绛又辅助夫君创作《围城》,杨绛一面教课,一面充当“灶下婢”,一面创作,一面织毛衣。后来杨绛夫妇结识了胡适、傅雷等大家,一起探讨文学。
解放前夕,他俩拒绝回台,北上京华,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翻译事业,并在文学所外文研究组工作。在大跃进时杨绛的《斐尔丁在小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被批斗为“资产阶级的白旗”,批斗会上杨绛夫妇缄口不言,沉默抗议。后来杨绛要求下乡,两个月后又回到研究所上班。
但没多久“文革”又来了,杨绛夫妇再一次成为批斗的对象,说他们是“走资派”,并被戴上高帽举着铜锣,游街“出丑”,后来又经历被皮带猛抽、头发被剪、被抄家、去扫垃圾等“惩罚”,直到“文革”结束,杨绛夫妇被折磨了十年。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杨绛夫妇回京工作,给毛泽东诗词进行英译,1965年杨绛完成了《堂吉诃德》第一版的翻译,并于1978年正式出版。1981年,创作了《干校六记》,被遴选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后来杨绛夫妇访问法国、英国等国,进行文学交流,他们的女儿钱瑗也两度前往英国当学者。但不幸的是,钱瑗被确诊肺癌晚期,于1997年逝世。失去爱女后不久,钱钟书先生也在一年后不幸逝世。从此一家三口只剩杨绛一人。
此后她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杨绛审定收录了钱钟书的全部篇目,出版了《钱钟书集》,并且把她们夫妇的全部稿酬捐献给了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励基金。九十二岁高龄时,出版了回忆录《我们仨》,2003年杨绛获得年度“文学女士”的称号,而且一年后此书销量达到50万册。
后来杨绛又出版了《杨绛文集》,集成了以前的文字。96岁高龄之时创作出版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到一百岁高寿时,杨绛依旧作息规律,每天6点起床,看书、遛弯、练字、写作。
杨绛曾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杨绛确实尽了她的责任,到2014年,整理了钱钟书全部笔记,并出了全集。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本期参考:
搜狐网:《不争的一生,她慢慢走过——致杨绛先生逝世》
网易:《杨绛百岁人生——只想贡献一生 做做学问》
百度百科
编后语
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
阅读先生的文字是纪念先生的最好方式之一,
今天和杜老师一起重温杨绛先生,
在字里行间感受杨绛先生不朽的灵魂与精神。
欢迎在留言中摘录你所喜欢的句子,
也欢迎与我们分享你的理解和感悟。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汪曾祺与“中国最后的士大夫”|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秦玥飞的选择|乌里之死|祭林昭|范雨素的意义|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你好啊| 高华:历史天际的微光|科恩的诗、歌和人生|乌尔班尼的牺牲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阶层固化|“极致”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体验|如何回答段子手1|如何回答段子手2|如何回答段子手3|相貌危机|雍园记(全)|江苏发展什么|庆典无言|“作女”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顾旧
责编|魏安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