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说起“金瓶梅”这三个字总是充满色情的气息,但其实这是取自“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个女性的名字;现在,以女性姓名为标题的小说都不常见
一说起“金瓶梅”这三个字总是充满色情的气息,但其实这是取自“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个女性的名字;现在,以女性姓名为标题的小说都不常见,而在当时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在作者心中,小说真的主角不是西门庆而是其中的三个女子,而西门庆只是一个配角罢了。自古以来,女性在小说里都是像花瓶一样当个配角,所以这本小说问世时,想必引起了不少轰动。说实话,时至今日,无论我读了多少小说,《金瓶梅》在我心中的地位仍然是喜马拉雅一般的存在,为了致敬作者,我还特意取了一个与之相差一字的笔名。
记得初次阅读时,因为听闻其“淫书”“之名已久,所以完全是抱着性冲动的念头去看,但一读起来就沉了进去,现在仍记得看完最后一页后深受震撼,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因此,后来一旦有时间就去读一读其中的一些章节,但并没有深究的念头,只是觉得里面的人物有趣且鲜活。直到上大学时,读了一些其他人的分析文献(特别推荐孙述宇老先生《金瓶梅的艺术》一书,本文便是其书的启发之作)以及佛教之类的书籍,才发现,这本小说虽然读起来极其世俗,但其实骨子里是充满佛经的韵味,一言以概之,贪嗔痴便是金瓶梅的内核。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金瓶梅》不像其他的劝世小说充满了道学家的说教,也不是粗陋乃至虚假的现世报小说,仅仅靠类似于白描一样的文字,便将佛教关于“贪嗔痴”的观点写了出来,而且里面人物因为“贪嗔痴”落得的结局都十分合理,远远胜过了天打雷劈的那种过瘾教义。
首先说“贪”,即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其中代表人物便是西门庆,正如俗语所说“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西门庆便是践行了“人生在世,财色二字”的信条,由于运气好且聪明会钻营,他最后积累了“泼天富贵”,再加上相貌堂堂,所以备受异性青睐,可以说是妥妥的人生赢家;但他如同浮士德一样对财色永不满足,最终因“贪”送命。虽说在道学家的小说中这样的结局比比皆是,但兰陵笑笑生的独特之处是让西门庆这个人物活了起来,借用毕飞宇老师评林冲的风雪山神庙那章节的分析,说施耐庵神奇之处就是让林冲活了起来,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作为一个工具去烧山神庙,杀陆谦;而西门庆也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工具因贪图情欲送命,其中有两个细节可以管中窥豹,其一,西门庆老早便有性瘾的迹象,或逛青楼或向西域番僧求性药,为其最后因淫丧命铺陈;其二,当李瓶儿死的时候,西门庆伤心欲绝,颇有一番随君西去的尽头,但没过几天便和官儿的奶妈通起奸来,可见作者不是不给其机会,只是其恶性成习、积重难返。最终西门庆的死也颇有讽刺意味,一辈子将女子当作玩乐的工具的他也被女子当作玩乐的工具而送了命,而他迷恋的财和色也随他一死而终结,借用小说开头的打油诗“世间好物不长久,一日无常百事休。”一头一尾,令人唏嘘。
其次说“嗔”,即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代表人物便是潘金莲。有别于《水浒传》的花瓶,潘金莲可以说是《金瓶梅》名副其实的主角,从作者将其名字位列为首位便可看出。借金圣叹的“骏马常驮痴汉走, 巧妇常伴拙夫眠。世间多少不平事, 不会做天莫做天。”来形容潘金莲的遭遇十分贴切,才貌双全且自尊心极强但却嫁给才貌双无且懦弱怕事的武大郎的她想必老早就浑身戾气,怒骂老天爷的不公了;再加上她出身贫贱,所以极度争强好胜。但可奈何那时候女人只能当男人的禁脔,在追求武松不成又无其他出路的情况下,她只能靠讨好更强的男人的欢心来博出位,进而毒杀武大、害死李瓶儿和官儿、溺死自己的骨肉,一步步走向了灭亡,最后落得被戾气更重的武松虐杀的下场。我记得第一次读到潘金莲结局时有种解气的感觉,只觉得这个“坏女人”罪有应得,但后来再读有关潘金莲的情节时,才发现作者对这个人物其实十分同情,写其并不爱财,而是爱自己尊严,例如她母亲有次坐轿子来没带钱而由孟玉楼垫付时,潘金莲气得将潘母骂哭,让与其关系交好的孟玉楼都大惊失色;再例如,有次雪地打边炉时,看其他三人穿着貂鼠皮袄,潘金莲宁愿挨冻也不穿当铺的皮袄,只说“有本事到明日问汉子要一件穿”,可是终归西门庆也没有给她置办一件皮袄。直到李瓶儿死后,潘金莲对这件事还耿耿于怀;后来到西门庆死后,潘金莲什么都没贪而只贪了这件皮袄。作者将这一伏笔连贯了半篇小说,可见潘金莲极其热爱自己的尊严,从而敏感且易怒。另外有一细节,作者讽刺地反问为何只许男的淫乐,却要女人守贞这一问题,直指封建士大夫和道学家的虚伪,可见其对于潘金莲是有同情的,我猜想作者用金字为首便有一丝同情的意味。因为同情,所以潘金莲是一个鲜活的人物,乃至于是传统小说最具生命力的女性角色,所以后来其被曹雪芹一分为二,将其内敛和才情的一部分给了林黛玉,将其泼辣精明的一部分给了王熙凤,将好强与自尊都给了二者。
最后说“痴”,即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其代表人物便是李瓶儿,其因“痴爱”西门庆而间接杀夫,最后因“痴爱”官儿而丧命。李瓶儿是可以跟潘金莲并列的女主角,潘金莲像火一样激烈,李瓶儿则像水一样温和。老实说,相比于潘金莲对西门庆的情欲,李瓶儿对西门庆的痴爱有时确实让我满嫉妒的。一开始,这个人物给我的感觉是另一个潘金莲,但我越往后读越发现其与潘金莲截然不同。她除去一开始耍手段的精明,但一进入西门庆家便愈发温良恭俭让,对待周边人都是十分温和的,写她在临死前让西门庆保重的章节甚至让我都有点读言情小说的诧异感,不过却不刻奇,因为李瓶儿确实痴情,她与西门庆的感情是这本小说中凤毛麟角的真情的一部分,看看现实中多少情杀案的例子,她的“痴情”和她有些恶毒的行为并不冲突,毕竟作者深知“痴情”会让人善恶不分。但如我所说,李瓶儿是水,潘金莲是火,二者必定不相容,再加上她性格软弱,一味退让,最终孩子被人害死,自己也因此伤痛成疾,一命呜呼。她最终死于痴情的结局也让我有些感叹作者的冷酷,但我又深知好的作品是需要冷酷的,可谓不疯魔,不成佛。
说罢“贪嗔痴”,我个人还特别喜欢其中的极弱者的视角(就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痴妇人一样),就是武大郎的女儿迎儿和西门庆的儿子官儿。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类为刍狗,兰陵笑笑生借两者的遭遇反衬人间的丑恶可以说是神来之笔,颇有一种悲剧的色彩,让最无辜的人承受最恶毒的命运便是悲剧。迎儿命苦,母亲早死,受继母虐待,自己父亲还被毒死,自己叔叔也只为哥哥报仇,报完仇后,迎儿求叔叔带自己走,武松只推说顾不上你了便一走了之(作者对武松应当极为厌恶),作者虽不明说,但想必迎儿会落入更悲惨的境遇里。官儿命好,生得可爱白胖,但不知自己只是一块案板上的肉,因性格随了母亲,极其胆小,总是小心翼翼地看着周围的人,因此潘金莲几次故意惊吓他,都让其惊吓得背过气去,最后更是因此丧命(我还记得看到官儿死的时候哭得很厉害,只是觉得这个孩子太无辜,太惹人怜,即使是罪孽,何必报应在婴儿之上?跟伊万因孩子的死不信上帝一样,我也不相信上帝),这两个角色或许是作者对人世间的一种嘲讽吧,或许是人间太苦,作者从佛教中获得慰藉,但想必他也不信什么因果,但从佛教领会了所谓慈悲。以至于在结局时,他特意写了个老和尚在破庙一一渡化每个人的亡魂,期间没有道德批判,没有让他们下地狱,只是帮他们去投胎,告诫他们下辈子好好修行(这一幕给我的震撼不亚于宗教大法官,老和尚让我想起了耶稣对犯奸淫的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从此不要再犯罪)。由于《金瓶梅》体量极大,人物众多且鲜活,因此兰陵笑笑生一定是饱经了风霜,看透了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因此他理解人的软弱和痛苦,从而使他多了许多慈悲心,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兰陵笑笑生对于人类永远保持着好奇心,因为有好奇心才会平视,从而少了俯视的优越,多了分平和,两个人都像大海一样,吸纳一切,不歧视任何细流。文艺点说,他们由于经历了这么多苦难,以至于他们一眼就能看清是什么在折磨着别人的灵魂。
佛教将“贪嗔痴”列为人之三毒,但我觉得是有次序之分的,“贪”和“嗔”这两毒往往会伤人害己(试问谁真的不贪且不嗔呢?),而“痴”这一毒便是最难指责但又最难摆脱的(试问多少英雄与巾帼,最终难过痴情关呢?),甚至不觉得这是一种毒,反而觉得是人生的调味料,不痴爱点什么,活着又有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