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旅游行业快速复苏,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市场迎来大爆发,在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超2019年同期的背景下,旅游企业是否如外界想象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假期人山人海的盛景,又给旅游行业带来怎样的思考?针对正在恢复的入境游,哪些措施更有利于复苏提速?在2023年深蓝媒体智库年度峰会前夕,北京商报深蓝智库独家对话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 北京商报:今年“五一”假
2023年旅游行业快速复苏,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市场迎来大爆发,在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超2019年同期的背景下,旅游企业是否如外界想象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假期人山人海的盛景,又给旅游行业带来怎样的思考?针对正在恢复的入境游,哪些措施更有利于复苏提速?在2023年深蓝媒体智库年度峰会前夕,北京商报深蓝智库独家对话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
北京商报: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74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480亿元,两项数据均超2019年同期,您如何看待“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市场迎来的大爆发?
梁建章:在今年“五一”期间,大家出行热情格外高涨。这种热度的产生,客观地说与过去三年旅游意愿压抑许久之后的爆发有关。
主观来看,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现有的长假模式下,在短期内会形成旅游相关资源的严重供不应求,然后导致某些旅游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或是旅游成本迅速飙升的局面,游客的体验也无法得到保障,形成恶性循环。
北京商报:这个“五一”各旅游企业是否真的像外界所感受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
梁建章:看似因此赚得盆满钵满的旅游企业,其实也不得不面对超负荷运转的巨大压力,同时还必须警惕各种隐患和风险。
因为每年只有几次长假,会在短期内急速改变旅游行业的供求关系。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游客们不得不付出比平时贵得多的价格,然而却只能获得比平时差得多的体验,企业与消费者都在一种情绪或者压力之下。
北京商报:您之前建议调整休假模式,鼓励职工可以获得自由支配带薪休假时间,这是从黄金周期间众多旅游景区出现人山人海现象所考虑的吗?
梁建章:将全国人民都在同一时间获得假期的固定模式,调整为可以由每个人自由支配带薪休假时间的灵活模式,比如规定劳动者每年可以获得两到三周时间的带薪假期,由其根据自身需求以及市场行情来具体选择,从而在全体人群中形成“错峰出行”的效果,确保旅游行业的供求关系在全年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平稳状态,降低大起大落给整个行业带来的冲击。
总体而言,社会应当赋予员工和学生更多的灵活度,从而帮助他们在兼顾事业和学业的同时,也能有时间用于家庭和旅游。近年来,携程推行混合办公模式,同样是希望用灵活的思维来破解各种现实困难。比如借助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系统的提升,员工每周三、周五可以选择在家办公,既节约了大量的通勤时间,也能让员工有更多时间用于陪伴家人和养育子女,争取实现多方共赢。
北京商报:3月31日,文旅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恢复旅行社经营外国人入境团队旅游业务的通知》,外国人入境团队游“开闸”,入境游市场开始逐步复苏,您判断在什么时候能够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梁建章:入境游重启后,需求涨势喜人,机票呈现“量价齐升”的状态,随着航班的复航和服务人员的恢复,预计今年将成为入境游触底反弹的复苏年。
但整体来看,疫情前中国的入境游还有1000亿-2000亿美元的增量空间,这个数字约占GDP的1%-2%,占贸易顺差的30%-60%。从战略上来说,旅游行业可以促进交流、理解、和平、创新,减少贫富差距,成为政府大有所为的朝阳产业,应当上升到战略高度来看待。
北京商报:随着出入境市场的逐步复苏,为助力旅游业进出口双向发展,您认为在鼓励入境方面还有哪些可以优化和完善的?
梁建章:中国旅游基础设施一流,旅游资源丰富,作为世界上出境人口最多、消费能力最强的国家,当下国内国际旅游增势正在迅猛恢复,同时,中国旅游基础设施接近为全球领先者。以汽车保有量及国家高铁建设发展为例,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汽车保有量以及里程最多、速度最快的高铁设施,这些都将为国人的旅行提供优于其他国家的出行条件。
对比出境,入境旅游的恢复稍慢,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从签证方面来看,应简化入境签证流程,发挥中国入境游潜力。如果能做到让外国人办理中国签证时更加便利,中国旅游市场则会有更多机会和空间。
现在全球旅游已经不受疫情影响,外国人对中国的旅游文化仍保持好奇,中国大城市旅游安全度很高,这些方面都有利于入境游的发展。由此可见,放开旅游签证,降低签证价格,促进旅游进出口的双向发展,成为下一步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北京商报:作为携程联合创始人和人口经济学家,您怎样看待旅游行业的未来?
梁建章:世界开放与融通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旅游。现代社会,跨国人员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飞机,世界上北半球的任何两个地方基本只有一天不到的路程(南半球的国家稍有劣势);互联网也使得世界上任何两个人可以即时通讯,这使得原来地理上的差异基本被抹去了,剩下阻隔人类旅行和交流的障碍包括语言、文化、法律的差异、资本、贸易和信息管制,还有签证等。
当然,光有人口和内部交流的畅通还不够,要保持人口、商品和信息的对外流动性,尤其是人口的对外交流,让其他国家的人进来不仅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更可以让中国成为交流和旅行的枢纽。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创新中心的标志就是中国能否成为各国人民都想来旅行的地方。用旅行链接全球既是自信也是机会。
北京商报记者 吴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