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吃”,是一方水土的民俗具象。民俗多彩的贵州,“好物”当然从“味觉”开始。一碗酸汤、一瓶辣椒、一盘黔菜……如今这些贵州好物走向山南水北的同时,在
“吃”,是一方水土的民俗具象。民俗多彩的贵州,“好物”当然从“味觉”开始。一碗酸汤、一瓶辣椒、一盘黔菜……如今这些贵州好物走向山南水北的同时,在不同的坐标,总有不同的好物推荐官为它们守护、吆喝,唯一相同的是,钟爱贵州的巧心和痴心。
地标:海南
“辣”出圈的时尚辣椒酱
海南的椰树沙滩,正为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的四海宾客而绰约动人。
4月10日,博览会开幕当日,各个展区人潮涌动。贵州馆内,赵丹、张虹夫妇正在向来往的客商推介着自家的产品。
他们带来的是贵州辣椒。
辣椒,无疑是贵州的“灵魂味觉”。
来自安徽省交易团的观展商田先生品尝了这些另类辣椒酱,有点不好意思自己的味觉反应,笑着说:“油辣椒、三文鱼、芥末酱的搭配很有创意。”
赵丹、张虹夫妇开办的贵州吾家小俩口贸易有限公司,自产自销辣椒酱。自去年底面市后,订单不断。
“通过电商模式推广,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消费者复购率高。”赵丹说,公司四款主打百变可调、低钠健康的辣椒酱,契合了年轻消费者的“下单”习惯与生活习惯,让不能吃辣的消费者也可以解馋。
赵丹介绍,这几款辣椒酱都是她的“独门秘方”,经过市场化改良后,辣椒酱既还原了贵州本土辣椒的香,又兼顾了现代人的饮食新追求,产品推出并在线下参与了数次商务展会活动后,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市场。
“请问这是什么产品?”在产品展台,不时有观展商因对包装的好奇而向赵丹夫妇发问。赵丹告诉记者,借力简约、时尚的包装,产品匹配了年轻消费者的社交场景需求,不少客户把产品作为伴手礼,在触达终端的同时,增加了产品黏性。
“另类”辣椒酱首秀消博会,让赵丹夫妇感受到了满满机遇。
“希望更多人了解贵州多元的饮食文化,也希望启发产品创新思路,扩宽服务消费群体。”赵丹说。
地标:贵州
“甘芳入妙”的乌东苗寨稻酒
乌东苗寨年届七旬的老人文鸟杀,是村内外远近闻名的酿酒匠,自小便有酿酒天赋,且经年不辍。由她主持并合乌东众人之力酿造的乌东稻酒,在贵安樱花园里的“春日里的贵阳·乡土之美发现大会”上大出风头。
乌东苗寨位于黔东南州雷山县丹江镇。乌东,在苗语语境里是“水中寨子”的意思。乌东建寨两百余年,乌东人栖息于苗岭主峰雷公山山麓间,三脉溪水汇聚此,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乌东稻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族群中产生。乌东寨里家家酿酒,杯杯深情,它从不曾是一件商品,它是苗人繁重劳动后的精神慰藉,也是款待亲朋必备的压箱食粮。
2022年,乌东苗寨建设了村里的第一座稻酒坊。世代村民的日常酿酒,从此变成了被人尊重的工作机会。乌东稻酒,正是这个稻酒坊的主要产品之一。
乌东苗寨两百余平方的稻酒坊,如今已成为村寨里让人耳目一新的文旅融合的风景。建在寨子中心的稻酒坊被营造成了一个稻酒文化的综合体验空间,在其中可以观摩全开放的完整酿酒过程;可以观看一个朴素的稻酒图文展览,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厘清乌东稻酒的文化沉淀和技法总结;还有一个独立的小酒馆,可以在流觞曲水间,对酒当歌。无论是“沉浸式”体验,还是求知型游学,在此都能实现。
酿酒工艺作为乌东苗寨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从“日常非卖品”变成了村里新的打卡理由。
“甘芳入妙”是乌东稻酒的推广词,这是“有故事”的四个字——早在康熙年间,路过黔境赴滇任职的许鹤沙先生,对贵州的香米和稻酒印象深刻。在他写的《滇行纪程》里,专门褒扬了“黔米精绝”,以及用黔米所酿的稻酒“甘芳入妙”。
更有趣的是,操刀修建稻酒坊的是一位从广州落户乌东苗寨,从城市高管变身苗寨村民的“新贵州人”。他说以“甘芳入妙”作为乌东稻酒的口号,既是对许先生的致敬,也源自对乌东稻酒的自信,“或许,穿越三百年,乌东稻酒就是和许先生喝过的一脉相承的‘甘芳入妙’。”
地标:上海
贵州小伙的社区“团长”生活
10个月时间,卖出了500多种货品,营业额近千万。5个人的团队做出这样的业绩,让90后贵州小伙冉聃很自豪。
冉聃,贵州铜仁人,2018年6月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22年1月到上海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成了社区代购“团长”,而后,又创立了电子商务公司。冉聃线上网店的宣传语为:“如果生活很忙,就让味蕾游遍世界的犄角旮旯。”
社区团长是一个新兴职业。冉聃的宏伟理想是,在每个城市推出一到两款具有特色的农特产,做成“一城一品”,让美食成为城市名片。
在上海浦东禹州金桥国际商住一体的公寓,冉聃的房间门口堆着各种货品,三台电脑并排放在桌子上,餐边柜上被货品塞得满满当当。
“客厅也是办公室,楼上住人,楼下办公。”冉聃向记者介绍。客厅里的跑步机以及厨房飘出的香味,显出这种居家办公方式的新潮,电商的魅力就是这样足不出户,就把生意做了。
2022年4月,冉聃和几个朋友通过安徽商会,联系了当地一些供应商,依托电商平台把安徽的蔬果供应给上海的一些小区。
“朋友中有广告人、做供应链的、物流以及运营的,大家一起把这个工作做了起来。”初涉团购业务,冉聃和朋友们做得很顺利。谁承想,这便开启了冉聃社区“团长”之路。同年6月,冉聃和朋友一起注册了上海樱花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成为公司总经理和第二大股东。
在冉聃看来,电子商务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做私域必须增加用户黏性,客户基于对团队信任才购买产品。”如何打破发展瓶颈? 冉聃想到了依托各地驻上海办事处,销售由驻沪办推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从产品品质、价格、售后服务上找突破,确保客户能买到质优价廉的各地农特产。
身为贵州人,贵州风物也为冉聃带来财运。
一款由铜仁市驻上海联络处推荐的铜仁松桃的羊脚火锅一上线,就卖出了1000多单,成为爆款。
在工作中,冉聃接触到了很多贵州农特产品。因为对家乡的眷恋,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贵州农特产。
“现在,贵州在做黔货出山,贵州刺梨、辣子鸡、酸汤鱼、羊肉粉等,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贵州味道。”
地标:北京
贵州大厦总厨的黔味大戏
北京朝阳区和平西桥樱花西街18号,南来北往的食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只有一个——黔菜。一口酸汤、一碟辣味,就着鲜嫩的山野食材,滋养着无数人的心和胃。
好吃黔菜,贵州大厦是首选,一边是黔菜的酸香辣醇,一边是匠人的精工巧作。大厦成立至今,二十余年的沉淀,一桌佳肴,是贵州故事最好的呈现。
贵州大厦行政总厨王刚,从业至今已经23年。在努力便能冒尖的千禧元年,从厨房最细微的分工——打荷开始进入厨师队伍。在经过无数的历练与积累后,一身武艺轻装入局,成了故事的“导演”。
“把最地道、最正宗的贵州风味摆上案板,力求还原与复刻,让贵州极致的酸辣香,直抵食客味蕾。”王刚以酸汤鱼为例,农家地道的野生毛辣果经过发酵,连同糟辣椒搅拌入味,再滴上几滴贵州独有的调味料——木姜子油,一口下肚,立即口舌生津,胃肠生热。
“贵州菜的辣,辣得十分坦率,丰满而扎实。”在湿度很大的贵州,这是一种全身的劲爽。然而这在气候干燥的京城,却有些“水土不服”了。
辣醇、香浓、酸鲜、味厚,这是黔菜的特色,然而如何被大众接受,还待被消化成为饱满的尝试。
“我们把酸汤里的糟辣椒替换成更为鲜香的贵州辣椒油,辅以贵州特色蘸水。”王刚说,如此一来既有贵州风味的特色表达,又能加强与大众口味的适配度。
一道菜品,第一是要好吃,第二是要有根。而黔菜的根,永远在贵州。一年两三次的寻味之旅,成了王刚不可打破的铁律。九个市州,山野河湖、街巷菜场,王刚用脚步一一丈量,仔细分辨挑选,嗅味品尝。
“贵州的好山好水滋养了好的食材。铜仁珍珠花生米、关岭黄牛、水城黑山羊、赤水竹笋……”他的脑海里,装着一本贵州风物图鉴,并随着与黔地的不断亲近,愈发饱满。
伴随着黔货出山的号角,在一道道车辙、一趟趟高铁、一架架飞机的轰鸣声中,黄焖竹三宝、梵净山黄牛肉、生烤黔北麻羊排……如今,都成了深受北方食客们喜爱的佳品。
“让黔菜不仅有‘山珍’之味,还具‘海味’之广。”紧扣黔菜技艺,辐射全国地标食材,王刚不断扩展着黔菜的外沿,创调盘中餐的更多可能。例如,菜品“兴义万峰林”,精选上等的竹毛肚洗净泡发,入高汤中煨熟、调味,选用广州新鲜虾胶均匀地酿满竹“帽”,远看如高低错落的山峰。一口咬下,入口香脆鲜甜,内里爽滑多汁,唇齿留香。
“守正不忘本,才能更好地实现融合发展。”时光流转,探索仍未止步,王刚用美好食材搭建的舞台上,新戏持续开场,赋予餐桌更多生自贵州群山的精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管云 陈慧 舒畅 杨静 陈美伊
编辑 郝梦 郭睆秋
二审 钟俊怡
三审 赵宏斌